古画鉴赏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页 / 共
 《渔舟读书图》是明代浙派画家蒋嵩的佳作。图中青山隐隐,薄雾蒙蒙,巉岩夹岸,杂树丛生,开阔的湖面上,一叶扁舟由芦苇丛边荡出,舟子奋力撑篙,一文士双手捧卷读得如痴如醉。此图用笔爽利,具有鲜明的晚期“浙派”画风,取景则静中有动、轻重得宜,营造出令人心驰意往的画境。

《渔舟读书图》

《山殿赏春图》是一幅展现古代宫苑建筑华贵气度的“金碧山水”画作。画中远景峰峦高耸入云,气势宏伟;近处殿宇巍峨,清流曲折,其间众多人物或骑马,或乘船,徜徉悠游,饱览春景。全图既体现出“金碧山水”构图巧妙、色彩丰富、注重装饰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元代建筑的审美情趣。

《山殿赏春图》

传为元人程棨所绘的《摹楼璹蚕织图》共24幅,描绘了宋代蚕事体系从桑蚕养殖到织丝成帛的24个场景(步骤),本期介绍的是第二十二个环节:织。画面中,一名蚕妇正坐在织机前全神贯注地劳作,只见她用脚控制经线,左手持梭,右手打纬,上下配合,动作干净利落。侧旁题诗中“青镫映帏幕”“风露凄已寒”两句,说明织妇已经劳作到深夜。诗与画深刻揭示了蚕妇的艰辛和不易,表达了楼璹体恤农桑的情怀。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脚踏提综装置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较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使织造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

《摹楼璹蚕织图》其一

国家一级文物《奇峰楼阁图》,是一幅以独特视角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人居环境的画作。图中远景奇峰兀立、云天杳阔,近处飞阙重檐、亭台影绰,衬托出宏大的建筑规模,也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宋人在自然胜景中营建宫苑、殿阁,形诸图画,体现着寄情山水、远世出尘的心境,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奇峰楼阁图》

 《溪山亭榭图》在尺幅之间刻画了三重景致。远方重峦叠嶂、云天苍茫,营造出开阔气象;中景浅溪潺潺,林岚雾霭,氤氲弥漫,构筑起幽邃的境界;近处溪流两岸点缀着几座楼阁,似山寺梵宇,清风流水间,似有梵呗悠远,杳杳钟鸣。全图设景可行、可居、可游,却空山幽寂、杳无人迹,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了一处避世离俗的山水家园,体现了古人高洁的心灵世界和审美追求。

《溪山亭榭图》

《灞桥风雪图》是以晚唐宰相郑綮“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的典故为题的作品。画作以高峻巍峨的峰峦作为远景,近处绘嶙峋山石、丛树楼阁,一旅人骑驴携童子,风尘仆仆行走于灞桥之上,点明画作主旨。此图断代有争议,但其以笔墨简率的灞桥、蹇驴、文士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冷寂清寒的山水空间。正如乾隆皇帝题诗所称之“谁知了了踈踈笔,郑相诗情尽得神”,在审美趣旨上实现了画意与诗情的共鸣。

《灞桥风雪图》

《临安山色图》描绘的是杭州郊野山峦绵亘、江流浩渺的山水胜境。卷首着重写江景,一川碧水,茫无涯际,有巨然笔下平淡天真的韵味;中段描绘岚霭氤氲、云水相依的江南自然风光,生动地展现出临安山色蔚然深秀、云烟朦胧的意境;卷末则是险峰兀立、云海汹涌,开阔博大的景象,提振起全卷的气势。全卷既有宏大场景,又有细腻笔触,整体节奏清晰明快,展现出王翚出众的笔墨功底。

《临安山色图》

《六祖截竹图》以精练的笔墨描绘禅宗六祖慧能蹲踞伐竹的情态。人物整体乱头粗服、不修边幅,又流露出心无旁骛、超然世外的风神,表现了慧能由不识一丁的樵夫而获得顿悟的佛教典故,反映了禅宗思想中触境皆如、开悟佛性的哲理。画面的主题、构图、形象塑造、笔墨线条,流露出隽永深邃的禅意之美,给予观者心灵的悸动与启发。

《六祖截竹图》

 《仿大痴山水图》是“明四家”沈周取法“元四家”黄公望的画作。全作三层景致层层迭进,丰富自然:近景坡石嶙峋,古树欹斜,文士骑驴携童子缓缓过桥;中部峰峦巍峨,云雾弥漫,一座古寺隐现其间;远方山势连绵,江流曲折,三两渔船行于中流。沈周对黄公望极为拜服,曾自跋“画在大痴境中,诗在大痴境外”。此作之风貌,可谓“画在大痴境中”,而笔墨别有佳趣。

《仿大痴山水图》

《雪屐观梅图》描绘文士着屐踏雪观梅之状。画中苍松劲翠,修竹斜出,寒梅绽蕊,一高士头戴风帽、脚着木屐,执杖伫立,凝望古梅陷入深思。远方雪峰连绵,水天混沌,峭冷空寂。此图以局部景致写出了雪后江天的清寒幽寂与深静邈远,可谓写意于虚实之间,含理于小大之辩,实为南宋雪景山水中的佳作。

《雪屐观梅图》

《雪栈行骑图》笔法简逸,意境悠远,是行旅题材绘画的别出心裁之作。图中绘群山苍茫、天地寂远,山下二三枯树、寥寥旅人,整体刻画不多,却在墨色的浓淡、虚实对比间,将寒冬羁旅中天高地迥、荒凉孤寂的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天地无涯、宇宙洪荒而人生有限的情思随之从画面漫溢开来,令人生发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慨叹。

《雪栈行骑图》

《鹭图》纯以水墨描绘堤岸一角之景,用笔爽利,意境深邃。画家放笔挥毫,在近景处草草写出石头的形状,再用清透而富于变化的墨色,皴染出阴阳向背。苇草的画法,则是笔笔见锋,劲节凌厉。湖石边的堤岸上,一只白鹭面对茫茫湖水,垂首静立。在画幅右上方留白处,还有一只凌空俯瞰的水禽。全图笔墨精练,展现出秋野寒塘荒凉冷寂而又不失生机的意境,是一幅以简约之笔传递幽深哲思的佳作。

《鹭图》

 传为元人程棨所绘的《摹楼璹蚕织图》共24幅,描绘了宋代蚕事体系从桑蚕养殖到织丝成帛的24个场景(步骤),本期介绍的是第二十个环节:经。画面展示了宋代整经机的全貌和操作方法。整经机架上整齐摆放着50余丝籰,左侧蚕妇用竹竿控制丝线,右侧一人负责将经过牵引架汇集的几十股丝线合并捋顺,另一人转动手柄,将理顺的生丝均匀缠绕在卷经轴上。图侧配诗以架上经纶譬喻经纶济世之才,表达了楼璹谏言朝廷重用人才的理念。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整经是将一定数量的经纱,按规定长度和宽度,平行卷绕在经轴或织轴上的工艺过程;整经要求各根经纱张力相等,在经轴或织轴上分布均匀,色纱排列符合工艺规定。

《摹楼璹蚕织图》其二

《鸥波亭图》是一幅有元人赵孟頫名款,描绘赵氏家乡鸥波亭一带风光的佚名佳作。画中湖山连绵、烟波滉漾,凉亭临岸滨水,亭中高士独自凭栏,坐忘于烟水云山之间。湖面远处,渔父驾一叶扁舟垂钓。此作虽并非赵孟頫真迹,但画中远离尘寰、澹远悠然的意境,颇有几分鸥鹭忘机于江海川泽、高士逍遥于尘世之外的韵致,故而也是今人了解赵孟頫与鸥波亭之因缘及影响的一份珍贵资料。

《鸥波亭图》

《石勒问道图》描绘的是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向西域高僧佛图澄求法问道的场景。画面中,佛图澄结跏趺坐于椅上,神色沉静;石勒立于佛图澄前方,姿态谦恭,其身后的兵卒眼神凌厉。全卷风格细腻,笔触精劲,以兵马跃动与高僧入定相对照,在动静张力中烘托佛教出入世俗的复杂微妙。此图不仅是明代绘画中的精品,而且定格了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勒问道图》

《悟阳子养性图》是明代大家唐寅作画、文征明题书的珠联璧合之作。唐寅之画描绘高士坐于草堂中央,面对秋水长天若有所悟之态;文征明所写《诗叙》阐述了悟阳子的性情品格,笔法遒劲流丽、韵致潇洒。全卷书画相得益彰,满溢着明代江南士人的高雅情怀。

《悟阳子养性图》

 《草虫图》展现的是蜻蜓、螽斯、长头蝗、天牛等昆虫嬉戏于莲叶、杂草之中的热闹景象,整体显现出自然造化的真趣。此图题有元人钱选名款,昆虫系工笔设色而成,枯荷、秋草采“没骨”笔法,与钱氏传世代表作有较大差距,和明人孙隆笔法则有相近处,故而有研究者认为此卷未必是钱选真迹,可能是明人手笔。

《草虫图》

《五祖荷锄图》描绘的是禅宗五祖弘忍前世为栽松道者的因缘。画中一位老者肩扛锄头,其上悬挂松苗以示身份。此图与牧溪的代表作相比笔法较为孱弱,有研究者将其定为元画。虽然可能并非牧溪真迹,但这身“减笔”五祖和大片留白,描绘出了一位似是行于禅修大道之上,又好似跋涉于轮回旅程中的人物,体现出禅画精深简妙的笔墨特点与审美理念。

《五祖荷锄图》

《东山报捷图》是以东晋政治家谢安稳坐东山(位于今浙江绍兴),运筹帷幄,大败前秦苻坚大军的故事为主题的画作。画中谢安悠然地坐于松下与友人对弈,远处山道上一骑快马飞驰而来,传递捷报。全图尺幅较大,笔力雄健,通过最具情感张力的一个瞬间场景,烘托出了故事主人公举重若轻的豪壮气势,也让观者一窥谢安深谋远略、从容潇洒的名士风采。

《东山报捷图》

《老子授经图》描绘了老子向尹喜传授《道德经》的场景。画中人物以白描手法绘制,老子坐于卧榻之上,颇具仙风道骨;童子手捧书册,立于榻侧;童子身旁有三棵松树,松枝荫蔽老子,并将观者视线引向尹喜,构图巧妙。此图将“老子授经”这一近于神话传说的场景做了写实性、生活化的描摹,颇具真实、风雅的文人意趣。

《老子授经图》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谢安、王羲之等文人于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雅集,传为千古佳话,《兰亭图》即以此为题。图中42位高士沿曲水而坐,或清谈交流,或泼墨挥毫,或开怀畅饮,神态各异,潇洒任诞。画中还题有高士官衔、姓名及诗作。全图以诗画并茂的方式,还原了当日修禊的情景和兰亭一带的风光,生动传递出一千六百多年前魏晋士人的风流雅韵。

《兰亭图》

《玉楼春思图》写景旖旎,词跋抒情,是一幅融合“诗情画意”的佳作。画中碧水初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玉楼中的素衣佳人,独自凭栏远眺。江水对岸,雾锁重山,烟岚明灭,一如女子胸中难以言说的思绪。此图以万物复苏的气息、春意盎然的山水,渲染出玉楼的清幽冷寂和佳人的落寞惆怅,这种巧妙的反衬手法,在伤春悲秋的文化背景中,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含蓄而又炽烈的情感。

《玉楼春思图》

《层楼春眺图》绘女子春日于楼阁之内远眺的情景。图中对楼阁的描绘细致、精准:其主体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屋面楼阁,两侧通过连廊与攒尖单檐方亭相连。楼阁斗栱用昂,屋脊两端为兽头,屋顶山面使用悬鱼惹草,其形制与《营造法式》中所述基本一致。画中远景借由女子“春眺”绘出,春江潋滟,青山叠翠,一叶风帆行于其间,意韵悠然。全图建筑美轮美奂,山水钟灵毓秀,既是一幅赏宋人画艺、观宋代春景的佳作,亦是一份研究宋代建筑的重要史料。

《层楼春眺图》

《花鸟鱼虫图(十开)》是清初名士冒襄题跋、其妾金玥绘画的合作集册,裱边处还有恽寿平、王士禛、梁清标等著名画家、文学家、鉴藏家题跋。金玥画作十开,描绘了夏、秋、冬日花鸟鱼虫之态;冒襄题跋二开,介绍了此册的创作缘起及赠送汪懋麟之事;他人题跋二开,为清代书画家程邃、诗人沈德潜手笔。全册画作笔法工致,用色清逸,题跋者皆为名彦时俊,可谓“美善兼并,相得益彰”,是画史中罕见的女性画家与文士共同创作的传世精品。

《花鸟鱼虫图(十开)》

 《德泉斋图》是明初休宁(今属安徽黄山)画家邵谊唯一的传世画迹。图中的德泉斋背倚苍莽青山,面朝浩渺烟波,周遭松环竹绕,远方空阔无垠,是一处遁世绝俗之所。据邵谊题跋推测,德泉斋主人应是其从祖父。此图的林木与山石追溯北宋笔法、整体承续元人风韵,展现了邵谊“善篆隶、工山水”的笔墨风貌,又有明初名臣汪仲鲁草书跋文,整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史学价值。

《德泉斋图》

《谢安像》以写意笔法绘东晋名士谢安风中泰然闲立之态。图中谢安身着长袍,头戴乌巾,须髯飘逸,气宇轩昂,其人格意趣之美跃然纸上。画面左上方有款署“文征明”的诗跋,称赞谢安“文采清真绝代人,一时雅量庙堂钦。不缘黠虏投鞭举,刚负平生用世心”。此图虽未着色,但借行云流水般的笔力,做到了“形真而意显、笔简而神全”,生动表现出主人公的神韵气度,成功塑造了万流景仰的谢安形象。

《谢安像》

《石泉图》是文征明高足居节以小画幅描绘大气象的作品。图绘云峰层叠、匹练飞空之景:一路上行,可见奇石峭拔、山径九曲、巉岩危立;飞瀑两叠而下,穿林击石,激起阵阵水雾;瀑下清潭边,一高士临水濯足,微风拂面,潭水生波,幽情逸韵漫溢画外。此图所描绘的高山流水、清流濯足之情境,是画家本人性情的写照,展现了他“点染青山四十年,寸缣不改旧风烟”的情志。

《石泉图》

《胤禛临雍图》描绘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三月初一,清世宗胤禛在国子监彝伦堂举行“临雍大典”的场景。图中古柏成列,古槐蓊郁,百官恭敬肃立树下,聆听皇帝讲学。皇帝临雍是国家级大典,清世宗曾称“帝王临雍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此图细致记录了胤禛临雍的仪仗、规模,是研究清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图像史料。

《胤禛临雍图》

 《款鹤图》是唐寅为吴门王穀祥之父王观所绘的“别号图”。图中号主伏于石案之上,欣赏悠游闲步的仙鹤,似欲为鹤写生或作诗。石案旁有两株虬曲古树,一枯一荣,荣木浓墨点叶、花青渲染,在全卷以水墨为主绘成的山石林木间尤为夺目,彰显出画面的重点。此图取法南宋李唐而有所变革,体现出唐寅早年师学诸家时的取舍与思考,也展现出他绘制“别号图”这一明代流行题材时的匠心独运。

《款鹤图》

《江山雪霁图》描绘雪峰绵亘、江天开阔之景,全图可跟随行旅的步伐徐徐展开,先后可见摆渡的船家、结队的大雁、旋鸣的寒鸦、运货的商队等意象,经过一座曲折的小桥后,山势陡起,山路愈发难行,与周围矫健的山石林木形成对照,充分展现出严冬寒林的质感和氛围。全图笔墨润泽,皴擦点染,酣畅淋漓,山水、人物位置经营妥当,是一幅雪景山水佳作。

《江山雪霁图》

《冬景山水图》描绘了雪峰连绵、寒林幽深之景。图中远观白雪皑皑、一片岑寂,左侧谷壑处可见一线飞瀑直泻而下,山下一人一骑并一随从正缓步过桥,对岸院落中有一人于窗前观雪。全图以动衬静,动静相生,既写出了冬日雪山“惨淡而如睡”之景,又在荒寂中暗蕴着几许生机,是一幅尺寸小巧而内涵丰富的寒林雪景佳作。

《冬景山水图》

《雪景待渡图》展现了千年前的人们在严寒雪天中等待渡船的场景。图中远景以留白和简约笔墨表现纯净无瑕的雪山,近景以较为细致的笔法刻画出坡岸积素、木叶尽脱与行人待渡的情景,整体虚实对比强烈,营造出了“丁家沽边人渡稀”“遥天一望寒云白”的诗意境界。此画构图简约,却带有一种渺远的诗意和悠长的余韵,颇能令观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是一幅以景喻情的佳作。

《雪景待渡图》

 《山静日长书画》由文征明的书法、文彭的引首与文嘉的画作三部分组成,是他们父子三人跨越二十余年完成的合璧之作。其中,画作部分依据文征明所抄宋人罗大经《山静日长》短文绘成,通过巧妙的构思,将文中意境转化为画中情景,笔墨儒雅隽永,韵致自然生动。此卷书法秀美遒丽,画作雅丽幽澹,引首与书画相得益彰,展现了文氏父子一脉相传的笔墨技艺,也体现了深沉的父子亲情。

《山静日长书画》

 《篠园饮酒图》描绘的是上元夜雅集宴饮的景况。图中明月高悬,松竹掩映,画堂内红烛高烧、灯火通明,文士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画家将饮酒情节设于点景位置,以大篇幅描绘月华云岚、树影婆娑。全图笔法精湛雅致,构图富于新意,既刻画了当时文人儒士的闲情逸致,也烘托出佳节吉庆的喜悦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篠园饮酒图》

 《柳村渔乐图》是金陵名家樊圻应宦游在外的官员梁允植之请,描绘其家乡河北柳村风光的作品。图中前半段烟柳拂堤,翠色欲流,其间粉墙黛瓦,黄茅苍壁,色调明丽清新;后半段柳条蘸水,蒹葭葱蔚,渔夫渔妇或携稚子泊岸休憩,或驾轻舟剪破一池春水,境界自在逍遥。卷中及引首、前后隔水、拖尾处,有名贤诗词题跋二十余则,清代词人徐釚称柳村因此卷而广为人知。全图笔墨明丽秀润,诗词清新隽雅,堪称佳作。

《柳村渔乐图》

 《萱蝶图》以萱草、蝴蝶、竹石为主要元素,其中萱花一枝独立,昂扬向上,于画面最高处开花吐蕊,引来两只蝴蝶翩然萦绕,构图颇具新意。萱草旁的奇石上,立着一只鹡鸰鸟,石旁细竹吟风,花草繁茂,和谐而生动。在传统文化中,萱寓意忘忧、孝母,蝶谐音“耋”,故而此图含有祝福母亲长寿之意,传递出含蓄细腻的情感,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寓情于景的重要特征。

《萱蝶图》

 《四时花卉图》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缤纷花事,各色节令花木多达十余种。其中兰花纯以水墨写成,最见清雅之态;桃花新篁的“没骨”笔法尤显明丽;墨菊傲立西风,冷蕊流香;写意梅花“玉雪为骨冰为魂”。全卷墨色雅洁,色彩灵动,花卉节令衔接自然,充分展现出“画如其人”的文人特质。

《四时花卉图》

 《六祖挟担图》描绘的是禅宗六祖慧能早年听经悟道的故事。相传,慧能早年卖柴为生时,一次在市集上听闻有人诵读《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便心明开悟。画中慧能驻足而立,垂首敛目,面带笑意,一副超然物外的形象,都忘记了放下肩上的扁担。直翁仅以寥寥数笔勾勒慧能形象,复于粗笔淡墨间用几点浓墨提神,尽管抛却了对局部细节的精细刻画,但其略形尚意的艺术特色,正契合禅宗不执不偏、一超直入的精神。

《六祖挟担图》

传为元人程棨所绘的《摹楼璹蚕织图》共24幅,描绘了宋代蚕事体系从桑蚕养殖到织丝成帛的24个场景(步骤),本期介绍的是第二十一个环节:纬。
    
                        画面中,一名少女左手牵住从丝籰上引出的丝,右手转动纬车辐轮,让蚕丝均匀地缠绕到线轴上。图侧楼璹的题诗,饱含对蚕妇织女们日夜辛劳的体恤怜悯,与钦佩赞美之情。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纬”包含卷纬、并丝、加捻等多个操作手法;做纬用的蚕丝要事先经过浸泡,从而软化丝胶,使丝条松散、丝身光滑,并减少摩擦产生的静电。

《摹楼璹蚕织图》其三

 《西山纪游图》是沈周60岁时描绘家乡苏州西山的长卷,取景宏大、笔法秀润。卷首以低陵浅陂、小径蜿蜒,将观者视角引入山间;中段绘拱桥、烟树、垂瀑,衔接起西山与烟波浩渺、一望无极的太湖风光;末段写山路迤逦、别院数椽,隐于茂林修竹之间。全卷妙得西山幽趣,“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皆是以墨山墨水卧游的精神栖息地,也是江南文人共游共赏的心灵家园。

《西山纪游图》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页 / 共